
了解 Moonshot AI:中国的 AI 挑战者
尽管 DeepSeek 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一颗新星,但 Moonshot AI 在中国以外的知名度仍然较低。不过,在中国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中,Moonshot AI 已成为大型语言模型 (LLM) 领域的主导力量,由于其尖端研究和快速发展,经常被拿来与中国的 OpenAI 相比。
Moonshot AI 由清华校友杨志林创立,2024 年凭借面向消费者的聊天机器人 Kimi 获得了广泛关注,该公司一度是中国 AI-to-C 公司中估值最高的公司。该公司得到了顶级风险投资公司和互联网巨头的大力支持,曾是该行业无可争议的领导者。
但形势发生了变化。2025 年,Moonshot AI 不再是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最热门的名字。DeepSeek 和豆包的崛起颠覆了整个行业,迫使 Moonshot AI 重新评估其战略。
在不确定中持续追求 SOTA 结果
Moonshot AI 已确定 “不断获得最先进的(SOTA)结果” 作为其工作重心。不过,该公司尚未明确最终是否会 与 DeepSeek 建立联系. 当被问及 开源 对于其未来的技术,截至发稿时,Moonshot AI 仍保持沉默。 (为了清楚起见,SOTA 代表 State-of-the-Art,指的是现有的最佳技术或最高级别的模型。)
根据获得的第一手资料 虎踞以来,Moonshot AI 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对其模型进行预训练,这一举措与之前的传言相矛盾。
DeepSeek 的迅速崛起和 Kimi 的排名变化
DeepSeek 的突破时刻是在 2025 年 1 月 28 日,其每日活跃用户 (DAU) 数量超过了豆包。在这种不断变化的情况下, 君美Moonshot AI 的核心 AI 产品在 AI 应用的 DAU 排名中已下滑至第三位,落后于 DeepSeek 和豆包。2024 年初,Kimi 因在用户数量和增长率排行榜上均名列前茅而受到称赞。
用户群规模进一步凸显了这些转变。数据来自 信号 (2025年1月10日至2月8日)显示:
- DeepSeek 每日活跃用户: 1.1979亿
- 豆包DAU: 2505万
- Kimi DAU: 688万
虽然在春节期间Kimi的用户量继续增长,但其增长速度却不如豆包、DeepSeek的爆发式增长。
从人工智能宠儿到奋起直追
Moonshot AI 和其旗舰产品 Kimi 曾一度被誉为 2024 年人工智能圈的宠儿,在 AI to C 大模式下估值最高,被誉为中国的 OpenAI,获得了顶级基金和互联网巨头的投资,并围绕创始人构建了引人入胜的故事。 杨志林—一位“90后清华天才”,仅用一年时间就将初创企业迅速扩大到估值超过 100 亿美元。
然而,三个关键事件改变了这一叙事:
- 字节跳动支持的豆包 从2024年5月开始快速迭代、重拳流量投入,与Kimi在C端市场掀起正面竞争。
- 酝酿 与金沙江创投存在矛盾 2024年底,风波愈演愈烈,知名投资人朱啸虎愈演愈烈的舆论批判,将登月计划拖入了负面舆论的漩涡。
- 释放 DeepSeek-R1 2025 年初,DeepSeek 迅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重新定义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态势。
这些事件迫使 Moonshot AI 从其先前无可争议的领先地位上退却。
不同的路径:开源与闭源
DeepSeek 和 Moonshot AI 竞争的核心在于他们的方法存在根本差异:
- 登月计划人工智能 遗迹 闭源 并重点关注 预训练—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计算能力和资源。它并不将蒸馏技术视为其战略的核心,而是依靠在C端市场的大量流量投资来推动新用户的获取。
- DeepSeek 采用 开源 模型也采用了预训练,但利用了 蒸馏技术 大幅降低成本,无需大量投入C端流量。
本质上,三个主要对比是:
- 开源与闭源 方法。
- 依赖计算能力 与成本效益高的技术相比。
- 用户获取策略 在消费市场上。
这些差异迫使我们重新评估 Moonshot AI 的技术和用户增长模型。
投资者担忧:Kimi 能否弥补差距?
早期投资者分享 虎踞 Moonshot AI 现在面临两个关键问题:
- DeepSeek是否真正解锁了C端大机型产品空间的新市场机会?
- Kimi 是否需要修改其产品或用户策略才能在 2025 年与豆包和 DeepSeek 保持竞争力?
另有业内人士直言,Moonshot AI面临的挑战有两方面:
- 它无法像豆包一样吸引那么多流量。
- 其技术和产品思维似乎已被 DeepSeek 所超越。
建议很明确:如果 Moonshot AI 想要保持自己的利基市场,它可能需要探索以下变化: 开源其模型或重新考虑其流量投资策略。
融资、资源模型和投资者观点
Moonshot AI 自成立以来已完成四轮融资,对算力的依赖甚至导致其在与各大互联网公司的合作以及融资轮次中部分采用“算力券”模式,将算力资源转化为股权。
相比之下:
- DeepSeek 源自 欢华量化投资2021年,其基金管理规模突破100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DeepSeek迄今尚未募集外部资金。
- 豆包 是字节跳动内部的一个战略项目,预计到2025年将在人工智能领域投资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尽管压力不断增加,Moonshot AI 仍然对 DeepSeek 的发展轨迹持乐观态度。联合创始人 张宇桐 在微信朋友圈和小红书上,人们纷纷庆祝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并称 DeepSeek 的开源模型预示着 AGI(通用人工智能)可能很快就能实现。一些专家甚至认为,DeepSeek 掀起的人工智能热潮最终将使 Moonshot AI 受益,尤其是当 DeepSeek 的服务器问题迫使用户重新使用 Kimi 时。
Moonshot AI 总部内部
位于北京海淀区的 Moonshot AI 总部散发着独特的技术严谨性和创新精神的融合。入口处放置的钢琴成为午休期间的日常背景,体现了公司的理想主义精神——与选择更传统布置的竞争对手形成鲜明对比。
创始人 杨志林 以高度专注于研发而闻名。他经常独自花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来处理复杂的技术问题。Moonshot AI 的领导团队由五位联合创始人组成:
- 杨志林(首席执行官): 监督技术研究和开发。
- 张玉涛: 专注于产品开发,是杨致远之前创办的企业 Circular Intelligence 的联合创始人。
- 周新宇、吴雨欣: 主要负责技术和项目执行,与张玉涛组成核心技术和产品团队。
- 张宇彤: 管理用户增长、融资和产品相关任务。
该公司的招聘流程非常严格,许多应聘者认为加入 Moonshot AI 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公司优先考虑具有国际和国内科技公司工作经验以及产品成功经验的人才。
2025 年研发重点和用户增长战略
2025年伊始,探月AI重新将重心放在模型能力的提升上,在杨之林的带领下,研发工作加速推进, 文森特图像 和 文森特视频 11 月和 1 月发布的 Moonshot AI 多模态能力进一步巩固。值得注意的是,1 月 20 日,Kimi 几乎与 DeepSeek R1 的发布同时发布了 k1.5 版本。
2025 年,该公司计划进一步加强其 长文本推理能力 与其已建立的多模式功能一起,彰显了对提高模型性能的坚定承诺。
此前,探月AI在C端市场一直依靠流量投入驱动用户增长。虎嗅曾向记者求证该策略是否会延续到2025年,但并未给出明确说法。不过,业内人士认为,豆包和Kimi在2024年对流量的大力投入,已经显著改善了国内AI市场的认知度。两家公司的留存率均超过50%,这表明尽管外界持怀疑态度,但早期的推广策略是有效的。
然而,一个持续的挑战依然存在:盈利能力。
收入挑战和未来之路
目前 Kimi 的部分收入来自 B 端市场的 API 接入,但并未向 C 端用户收费,而是通过奖励模式管理高峰时段的接入。Moonshot AI 尚未实现收支平衡,在 2024 年 8 月完成 B 轮融资(估值 1433 亿美元)后,尚未宣布新的融资。
展望未来,商业化是Moonshot AI在2025年的关键问题。DeepSeek、豆包、Kimi在C端的竞争正在加剧。如果Kimi要缩小与DeepSeek的用户差距,Moonshot AI必须找到可持续用户增长的创新方法,或者表现出强烈的用户付费意愿,以吸引更多的资金和算力支持。
虽然资金压力有所缓解——有业内人士指出,Moonshot AI 的融资状况并不糟糕,而且 2024 年与阿里巴巴的收购谈判并未进行——但该公司仍然面临着扩大用户群和证明其长期收入模式的双重挑战。
Moonshot AI 正处于十字路口,努力应对快速变化的竞争格局。它从行业宠儿到努力适应 DeepSeek 等强大竞争对手的公司的历程,是一个充满雄心壮志、技术实力和不懈创新追求的引人入胜的故事。
订阅以获取最新博客文章更新
留下你的评论: